孩子突然出现肢体抽动、骂人甚至打人?很多家长发现,原本只是眨眼、耸肩的抽动症孩子,突然开始出现攻击行为,这让全家人陷入焦虑。其实,攻击行为并非抽动症的典型症状,很可能是共患病或心理因素导致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如何科学应对。
🔍 为什么抽动症孩子会有攻击行为?
1️⃣ 共患病影响:约30%-50%的抽动症孩子同时患有ADHD(多动症)或强迫症,易冲动、情绪失控。
2️⃣ 心理压力大:因抽动症状被嘲笑、指责,产生愤怒或焦虑情绪。
3️⃣ 感觉超负荷:对噪音、触碰等异常敏感,突然爆发攻击行为。
4️⃣ 药物副作用:部分治疗抽动症的药物可能增加易怒倾向。
🛡️ 家长如何正确应对?5个科学方法
1. 先区分"抽动"还是"故意攻击"
展开剩余62%✅ 抽动性攻击:动作突然、无目的(如挥拳但并非针对某人)。
✅ 情绪性攻击:有明显诱因(如被批评后打人)。
➡ 应对:若是抽动引起,不要过度反应;若是情绪问题,需心理疏导。
2. 减少环境刺激,避免触发点
保持生活规律,避免过度疲劳。 减少电子屏幕时间(闪烁画面可能加重症状)。 提供安静空间,让孩子情绪平稳后再沟通。3. 用"替代行为"缓解冲动
当孩子出现攻击倾向时:
✔ 递给他减压玩具(如捏捏乐、橡皮泥)。
✔ 引导做深呼吸或简单运动(如拍球)。
✔ 通过画画、写日记释放情绪。
4. 正向鼓励,建立安全感
❌ 不要说:"你怎么又打人!"
✅ 换成:"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受,我们一起想办法。"
➡ 每成功控制一次情绪,就给予具体表扬(如"刚才你忍住没扔东西,真棒!")。
5. 及时就医,排查共患病
若攻击行为频繁(每周>2次),建议:
到儿童精神科或神经内科复查,排除ADHD、焦虑症等共患病。 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(如行为干预、药物辅助)。⚠️ 特别注意!这些做法可能加重问题
✖ 以暴制暴(打骂会让孩子更焦虑)。
✖ 过度关注攻击行为(可能无意间强化该行为)。
✖ 强迫孩子"憋住"抽动(会导致更严重的爆发)。
抽动症孩子的攻击行为不是"品行问题",而是需要被理解的信号。 家长保持耐心,结合专业指导,完全可以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阶段。
[部分图文源网络 侵权联系删除]
发布于:江苏省广瑞网配资-股票配资的正规平台-我国合法的配资平台-配资公司官网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